1899年,一战期间,虎踞山东半岛的德国侵略者为了煤炭资源的运输,德国人在博山建了一座铁路桥。这条横架在博山孝妇河上空的铁路桥已经伴随这个城市经历了100多年的光阴。这座铁路桥不仅仅是见证岁月更迭的老者,他还是博山乃至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页书签。然而,直至今日,每当有火车鸣着汽笛缓慢的驶过这座铁路桥,似乎每一个博山人又能看到100多年前博山工业孩童般蹒跚学步的身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博山,是一座位于鲁中地区,四面环山且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在这座只有47万人口的小城市里,几乎每个人都能知道她还有个古老的名字,颜神镇。自古以来,博山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早在1664年,官拜清朝三部尚书的孙廷全告老还乡回到博山后就在其著作《颜神杂记》中描述过博山的手工业——琉璃。在《琉璃志》中孙廷全以科学的纪实态度和笔法仅用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描述的清清楚楚。《琉璃志》是一部系统并且全面的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他也是一座博山早期工业的里程碑。
一声炮响敲开百年工业的大门
一声炮响敲开百年工业的大门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应该算是中国较早的一本关于工业技术的文献了,文中记录了先秦时代制车、兵器、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作为齐国官书的《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所达到的科技和工艺水平,也侧面证明了当时位于鲁中地区的淄博在工业方面的建树。尽管博山一带自齐国开始就有着发展工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遗憾的是历代封建王朝重农轻商的思想并没有让当时博山的“铁工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创新。直到1869年,德国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学家,科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来到博山,这一切开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早年曾致力于地矿学研究的鲁迅曾说:“自利氏(即李希霍芬)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所有矣。”在鲁迅看来,李希霍芬是德国侵占胶州湾的主谋之一,他以地理学家的身份吹响了德国参与瓜分中国的殖民号角。在李希霍芬眼里,“半岛以西的广大腹地,宛如一条飘逸的黑绸带,上面缀满了乌黑闪亮的煤和铁”。沿坊子,博山一路西行,形成年代相近的煤层连绵不断,在博山以南,煤层又在黑色的山脊中起伏,矿脉时隐时现,向济南府方向延伸…
伴随着德国政府的坚船利炮,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开始修建。10月10日,德国投资1200万马克,成立了山东矿山公司(即德华矿务公司)。三年后,德国将在潍县的深钻探设备运到淄川,并在淄川南铺附近打了第一号钻孔。1904年6月1日,修建费5290.12万马克、全长398.06公里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5日,专为运送淄博矿区煤炭的博山支线通车,全长38.87公里。
从一战期间德国的侵略到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博山的疯狂掠夺,他们都在博山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屈辱烙印。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侵略者为了更快的挖掘和开采煤炭资源,相继带来了世界上所谓的先进装备,其中包括矿用阀门、矿用水泵、矿用车辆等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离不开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伴随着被侵略的耻辱,博山人民开始了自己懵懂的工业之路。
20世纪初博山成为淄博机械工业的发源地。1918年,博山盛祥、晋泰两家生产气泵、锅炉等矿用设备的小铁工厂建成,不久又有合兴、恒泰等厂创办。越来越多的铁工业企业在那个黑暗和屈辱的年代里落地生根并且艰难的生存下来。
因煤而生,依煤而长。博山的工业已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踉跄走过了100多年的时间,她不仅仅是博山人的历史,更是这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缩影。现如今,几乎每一个博山的工业企业都能够将这个地方的历史故事徐徐道来,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博山百年工业荣辱史的尊重。